【地區(qū)概況】
汕尾市,廣東省轄地級市,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沿海,處于蓮花山南麓,珠江三角洲東岸,南瀕南海,與臺灣省一水之隔,總面積4865.05平方千米。大陸沿海岸線長455.2千米,占全省岸線長度的11.1%。大陸架內(即200米水深以內)海域面積2.39萬平方千米,相當于陸地面積的4.5倍。汕尾市的都市區(qū)部分位于2021年廣東省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重新劃定的“深圳都市圈”范圍。汕尾市常住人口268.26萬人。汕尾市轄1個市轄區(qū)、2個縣,代管1個縣級市。
東晉咸和六年(331年),置海豐縣。隋開皇十一年(591年),屬循州。明清,屬惠州府。1956年1月,隸屬惠陽專區(qū);1959年3月22日,劃歸汕頭專區(qū);1983年12月22日,劃歸惠陽地區(qū)管轄;1988年,設立汕尾市。汕尾市是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,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,廣東唯一一個全域革命老區(qū),全市4個縣(市、區(qū))均為一類革命老區(qū)縣;汕尾背山面海,交匯融合閩南文化、潮汕文化、客家文化、廣府文化,在地理和文化上自成一派,形成了特色鮮明的“海陸豐文化”。地方傳統(tǒng)戲劇有正字戲、西秦戲、白字戲。孕育彭湃、謝非、陳炯明、陳其尤、黃鼎臣、馬思聰、鐘敬文、楊成志、柯麟、彭士祿、黃旭華等著名人士。汕尾市擁有中國大陸最大的濱海澙湖——品清湖,紅場星火、玄武靈聲、有鳳來儀、遮浪奇觀、金廂銀灘、蓮峰疊翠、五坡正氣、南萬椎濤等“汕尾八景”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
汕尾市轄1個市轄區(qū)、2個縣,代管1個縣級市:
城 區(qū) 面積 421平方千米,人口 50萬。
陸豐市 面積1681平方千米,人口194萬。轄20個鎮(zhèn)。
海豐縣 面積1750平方千米,人口
102萬。轄16個鎮(zhèn)。
陸河縣 面積
986平方千米,人口 51萬。轄8個鎮(zhèn)。
【歷史沿革】
汕尾市境古屬海豐縣地,領興賢、石塘、金錫、楊安、石帆、吉康、坊廓七都。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,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,繁衍生息。
春秋屬南越;戰(zhàn)國入楚稱百越,秦至漢初,今汕尾市全境均屬南?げ┝_縣地域。
東晉咸和六年(331年),置東官郡,海豐縣屬東官郡。
隋文帝開皇十一年(591年),東官郡與梁化郡等并置為循州,海豐縣改屬循州。
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年),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,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(今陸豐大安鎮(zhèn)轄地),轄今之陸豐市、陸河縣及惠來、普寧、揭西之一部,至唐太宗貞觀元年(627年),又廢安陸縣,并復海豐縣,仍隸屬循州。
五代南漢乾亨元年(917年),循州改為禎州,海豐隨屬禎州。
宋天禧四年(1020年),因避太子趙禎(后即仁宗)名諱,改禎州為惠州,時海豐屬廣南東路惠州。
元代,海豐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。
明代、清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;清雍正九年(1731年),析海豐縣東部之坊廓、石帆、吉康三都置陸豐縣。縣治在東海(今陸豐東海鎮(zhèn)),海豐、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。
民國初年,汕尾市轄地(原海豐、陸豐)隸屬廣東潮循道。民國十九年(1930年),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海豐、陸豐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管轄。1952年3月,改屬粵東行政公署;1956年1月,隸屬惠陽專區(qū);1959年3月22日,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86次會議通過,撤銷惠陽專區(qū),海豐、陸豐劃歸汕頭專區(qū);1983年12月22日,國務院以〔83〕國函字269號文批準,撤銷汕頭地區(qū),海豐、陸豐劃歸惠陽地區(qū)管轄。
1988年1月7日,國務院《關于廣東省調整部分行政區(qū)劃的批復》:設立汕尾市(地級)。
【地理環(huán)境】
位置境域
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沿海,蓮花山南麓,珠江三角洲東岸,與臺灣省一水之隔,為海峽西岸經濟區(qū)連接粵港澳大灣區(qū)橋頭堡。汕尾市東鄰揭陽市,西連惠州市,南瀕南海,臨紅海灣和碣石灣,北接梅州市和河源市,總面積4865.05平方千米(包括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)。大陸沿海岸線(包括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)長455.2千米,占全省岸線長度的11.1%。大陸架內(即200米水深以內)海域面積(包括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)2.39萬平方千米,相當于陸地面積的4.5倍。
地形地貌
汕尾市位于蓮花山南麓,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。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。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,山巒重疊,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,最高峰為蓮花山,海拔1337.3米,位于海豐縣西北境內;中部多丘陵、臺地;南部沿海多為臺地、平原。全市境內山地、丘陵面積比例約占總面積的43.7%。
氣候特征
汕尾市地處中國大陸東南部沿海,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(qū),海洋性氣候明顯,光、熱、水資源豐富。其主要氣候特點是:氣候溫暖,雨量豐沛,干濕明顯,光照充足;冬不寒冷,夏不酷熱,夏長冬短,春早秋遲;秋冬春旱,常有發(fā)生,夏澇風災,危害較重。汕尾市降雨南多北少、階段旱澇明顯;初臺偏早,臺風影響輕,汛期總雨量占全年雨量94%。
汕尾市城區(qū)年平均氣溫23.7℃,海豐縣年平均氣溫22.9℃,陸豐市年平均氣溫23℃,陸河年平均氣溫23.4℃。汕尾市的高溫日數并不突出,但日平均氣溫≥ 28℃的炎熱天數偏多,其中汕尾市城區(qū)偏多21.7天,陸河縣偏多32.6天。炎熱天數主要集中在6~9月。
汕尾市降雨空間總體分布南多北少,全市最大年雨量(紅海灣遮浪2117毫米)是最小年雨量(陸河南萬1017毫米)的2.1倍。降雨時間分布高度集中于汛期,4~9月總雨量1769毫米占全年的94%,而非汛期的1~3月總雨量100毫米、10~12月總雨量不足10毫米。這導致了階段性的明顯旱澇。
水文水系
汕尾市境內主要河流有螺河、黃江河、烏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,總長252千米,流域面積3613.7平方千米,占全市總面積的69.2%。汕尾境內河水流量大,汛期長,平均徑流深1495毫米左右,全市年均產水量達78億立方米。
【社會事業(yè)】
教育事業(yè)
汕尾市各級基礎教育(含學前教育)招生13.93萬人,在校學生58.31萬人,畢業(yè)生14.85萬人。其中,特殊教育學校招生125人,在校生804人;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0.33萬人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%,初中畢業(yè)生升學率98.7%,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.04%。
2021年9月12日,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區(qū)正式開學。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區(qū)由廣東省教育廳、汕尾市人民政府、華南師范大學、深圳大學四方共建,是粵東西北地區(qū)第一個國家“雙一流”大學和“211工程”大學扎根辦學的校區(qū)。
文化事業(yè)
汕尾市共有各類專業(yè)藝術表演團體(公有制)4個,群眾藝術館、文化館5個,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5個,博物館7個。全市有廣播電臺4座,電視臺4座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為99.88%。有線廣播電視用戶34.6萬戶。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4.5萬戶。全年出版《汕尾日報》報紙754萬份。全市圖書館共有藏書271.38萬冊,人均圖書擁有量1.01冊。
醫(yī)療衛(wèi)生
汕尾市共有各類衛(wèi)生機構1594個(含村衛(wèi)生室),其中醫(yī)院44個、衛(wèi)生院47個,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機構11個,婦幼保健機構5個,專科疾病防治機構6個,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個,衛(wèi)生監(jiān)督機構2個,村衛(wèi)生室1156個。全市衛(wèi)生機構衛(wèi)生技術人員15331人,比上年增長19.7%,其中,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和執(zhí)業(yè)助理醫(yī)師5464人,注冊護士6011人;擁有醫(yī)療床位12261張,其中,醫(yī)院8643張,衛(wèi)生院2613張。全市鄉(xiāng)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擁有衛(wèi)生技術人員4552人,床位2613張;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擁有衛(wèi)生技術人員201人,衛(wèi)生監(jiān)督機構擁有衛(wèi)生技術人員6人。
僑界事業(yè)
汕尾市是廣東省著名僑鄉(xiāng)。全市有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140多萬人。其中香港約70萬人、澳門約1萬人、臺灣約30萬人,海外華僑華人40多萬人。旅居國外的汕尾籍鄉(xiāng)親主要分布在印尼約10萬人,馬來西亞約10萬人,新加坡約5萬人,泰國約3萬人,其他日本、韓國、菲律賓、柬埔寨、老撾、越南、緬甸、文萊等亞洲國家共約5萬人(主要分布在老撾、越南、緬甸、文萊等東南亞國家);法國、德國、瑞典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比利時、英國等歐洲國家共約3萬人;美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北美國家共約2萬人;新西蘭、澳大利亞、巴西、毛里求斯、委內瑞拉、厄瓜多爾、所羅門、阿根廷、巴拿馬、剛果等國家共約2萬人。
【交通運輸】
公路
沈陽—?诟咚俟罚℅15,深圳—汕頭高速公路)貫穿市域東西。
鐵路
廈深鐵路汕尾段共設有陸豐站、汕尾站、鲘門站,是汕尾市歷史上首條鐵路。
甬廣高速鐵路(廣汕段、汕汕段)設有深汕站、汕尾站(既有)、陸豐南站、陸豐東站。
航運
孫中山在《建國方略》中曾列汕尾港為重點發(fā)展的廣東四大漁港之一。汕尾港在2010年獲得“中國首批全國文明漁港”。
鲘門港位于汕尾市深汕特別合作區(qū)鲘門中心區(qū),分為三大版塊(鲘門海鮮購物碼頭、鲘門綜合市場、鲘門飯館)。
【風景名勝】
紅宮紅場舊址·彭湃烈士故居
紅宮紅場舊址·彭湃烈士故居(AAAA級旅游景區(qū))位于汕尾市海豐縣縣城,海豐是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,海豐紅宮紅場舊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、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紅宮原為“學宮”,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在此召開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,成立中國第一個工農紅色政權——海豐蘇維埃政府,并于紅場召開5萬人大會熱烈慶祝。舊址有海豐農民運動陳列室,彭湃銅像,紅二、四師會師紀念亭,大成殿和五代祠,鐫刻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的“碑廊”等。彭湃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是農民運動的搖籃。東征時周恩來和革命軍蘇聯(lián)顧問鮑羅廷及加倫將軍都曾在此住宿和工作。周邊有得趣書室、大榕樹、赤山約農會、海豐縣總農會、海豐縣農民運動講習所、海豐縣婦女解放協(xié)會等革命舊址,F配套龍舌埔廣場,有“燒田契”和“六人農會”兩組雕像等旅游景觀。
玄武山旅游區(qū)
玄武山旅游區(qū)(AAAA級旅游景區(qū))位于汕尾市陸豐市碣石鎮(zhèn)北郊,依山瀕海,總面積15公頃,是著名的旅游名勝風景區(qū)。玄武山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(1127年),改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(1577年)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宗教開放場所。寺內有殿堂廡廊、僧舍廳室共99間,其雕屏彩棟等均具有精美的工藝觀賞效果。寺中供奉北極真武元天上帝、釋迦牟尼等神像、佛像,釋道匯流。殿內有清代林則徐題獻的《水德靈長》和劉永福鎮(zhèn)碣時題獻的《靈聲滿道》匾額,該兩面匾額被國家列為中華名匾;有同治皇帝及提督、總兵等題匾40余面。藏有宋、明、清各代文物1000余件。玄武山福星塔聳立在元山寺后山,三層可登。塔周有麒麟石、起龍巖,三臺保障碑、距今約1億年的風化石“龍門石”,石上有明、清名人題刻。登塔登石,皆可全覽海城勝景,自古“碣臺觀!睘殛懾S八景之一。玄武山周邊是黃金海岸旅游帶,有觀音嶺水月宮、金廂灘天然海泳浴場、摩崖題刻群、田尾山海岬、海石花園、古炮臺遺址、南關公園等諸多景點。
鳳山祖廟旅游區(qū)
鳳山祖廟旅游區(qū)(AAAA級旅游景區(qū))位于汕尾市市區(qū)東南面,鳳山、鼎蓋山、小島山、三山排列,品清湖環(huán)繞。有1尊通高16.83米的全國最大的媽祖藝術石雕像。建于21世紀的媽祖文化廣場,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,為世界第一的專業(yè)廣場。海濱路小食街有粵系、閩系、客系、川系各色小食。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的媽祖圣誕,九月九日的媽祖升天紀念日,舉行廟會,可以看到3個“國家稀有劇種”表演,聽到具有海韻特色的漁歌演唱和多種唐音宋韻的歌舞串演。
海豐蓮花山度假村
海豐蓮花山度假村(AAAA級旅游景區(qū))位于汕尾市海豐縣城北部7千米處,主峰海拔1337.3米,為粵東沿海第一高峰,狀如一朵盛開的蓮花,故名蓮花山。南麓坡面上,層巒疊嶂,翠綠相間,堆疊而起,層次分明,形成“蓮峰疊翠”的天下奇景。境內云霧繚繞,森林密布,生長著仙人茶、羅漢松、白木香、胭脂木等珍稀植物;飛瀉著玉龍噴須、三井回音、龍?zhí)讹w瀑、七星疊瀑、雙龍瀑、回音瀑等18處瀑布;分布著召貢、埔仔等溫泉及大、小東門、天池、如來盤石等自然景觀,具有雄、奇、險、秀、幽之特色,是廣東省的四大名山之一。明清時期,有高僧在此創(chuàng)建雞鳴寺、云蓮寺、金竹寺等7座古剎,宗教文化發(fā)達,被譽為“蓮花佛國”。歷來有白玉蟾、劉克莊、文天祥、丁日昌等名人在此隱居或經過,寫有贊美的詩篇。近代有周恩來、彭湃、徐向前、古大存等在此開辟和建立革命武裝根據地,留下紅四師師部遺址等。1995年3月,經廣東省林業(yè)廳批準,建立廣東蓮花山森林公園。
方飯亭
方飯亭位于汕尾市海豐縣城北郊五坡嶺上,坐西北向東南,占地960平方米。亭為六柱八角重檐攢尖頂,通高9米;亭內覆蓋著一座廡殿頂古石亭,上刻“方飯亭”三字,內豎立石碑刻有文天祥半身畫像,像上方陰刻小篆《衣帶銘》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義,惟其義盡,所以仁至,讀圣賢書,所學何事,而今而后,庶幾無愧!”兩側亭柱刻有明潮州狀元林大欽所撰對聯(lián):“熱血腔中只有宋,孤忠?guī)X外更何人!蓖で坝形鍖34級臺階通于嶺下草埔,當中橫置著“一飯千秋”的石刻碑,兩旁豎立著歷代重修碑記,周圍竹木蔥蘢。該亭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年(1515年),為紀念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在五坡嶺不幸被捕而建。亭前原有主建筑“表忠祠”和“忠義牌坊”,于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秋遭侵華日軍飛機炸損。1955年,海豐縣政府撥款重修方飯亭,并加蓋八角大亭予以保護。1957年5月,被縣政府頒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紅海灣旅游區(qū)
紅海灣旅游區(qū)(AAAA級旅游景),位于汕尾市紅海灣遮浪南澳半島,素稱“粵東麒麟角”,瀕臨南海,礁巖多姿多彩,“山、海、沙、石”兼?zhèn),“湖、島、灣、嶼”迥異,海水由于地形及海水流向的特殊性,半島東西兩邊的海面景象迥然不同。紅海灣是國家級天然浴場,數次被作為國際和國內帆板賽比賽場。
金廂銀灘
金廂銀灘位于汕尾市陸豐市金廂鎮(zhèn)南隅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——金廂灘濱海旅游區(qū),有沿海公路可直達。該景區(qū)是一處融自然景觀、人文景觀和濱海風光于一體的旅游觀光游覽區(qū);有呈S形的長8千米、寬60米的海沙灘,灘上沙質以石英砂為主。海沙灘周圍奇礁異石千姿百態(tài),摩崖石刻隨處可見,其中有著名的“鎮(zhèn)海石”“揚威止水”“觀濤”“真趣”;有紀念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于民國十六年(1927年)自汕頭至金廂灘搶渡碣石灣到香港往上海發(fā)展革命力量的渡海處紀念碑、書畫家賴少其為此題刻的“龍石”“洲渚夜如釜,遙天一砥柱,搶渡碣石灣、猛如下山虎”詩句。海沙灘東側有歷史悠久的古跡“水月宮”和古棧道。灘上“神、海、沙、石”四者兼?zhèn)。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陳傳康稱譽該景區(qū)為“粵東旅游黃金海岸”,由書法家啟功題石立記。
南萬紅椎林生態(tài)公園
南萬紅椎林生態(tài)公園,位于汕尾市陸河縣,在全國最大的紅椎林母林采種基地——南萬紅椎林自然保護區(qū)內。園內有存活距今一億六千萬年被譽為“植物活化石”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——桫欏;有滿山百年紅椎樹林;有350多年樹齡的“紅椎王”,其高十有余丈,其大六人難以合抱;有山菊、山茶、石松、幽蘭遍布其間。
清云山
清云山旅游區(qū)位于汕尾市陸豐市河西鎮(zhèn)西北部的清云山麓。該景點距陸豐市區(qū)8千米,可上324國道往西南鎮(zhèn)公路直達。屬自然景觀、人文景觀、古跡遺址融為一體的觀光旅游區(qū)和宗教旅游勝地。清云山以廣東尼眾佛學院和清云山定光寺為主。佛學院占地面積2.96萬平方米,硬軟件設備齊全,有尼僧就讀,開設佛學(俱舍、唯識、天臺、凈土、戒律、中觀)等課程。學院設計與定光寺協(xié)調一致,布局科學合理。
銅鼎山
銅鼎山旅游區(qū)(AAAA級旅游景區(qū))位于汕尾市市區(qū)北郊,總面積約120公頃。景區(qū)位于連接市區(qū)與海豐縣城的海汕公路旁,距廈深高鐵汕尾站4千米,離深汕高速埔邊出口處1千米;1~2小時內,乘坐高鐵或自駕車的珠三角和潮汕地區(qū)的游客便可到達景區(qū)游玩。銅鼎山旅游區(qū)于2013年開始興建,2014年1月對外開放。旅游區(qū)建有游客服務中心、大型生態(tài)停車場、消防主題公園,旅游區(qū)的標志性建筑——銅鼎盛世(高15.8米,長9.8米,寬7米)等,建有羽毛球館、機動游戲、兒童天地、轉馬、小火車、兒童王國,以及游泳池等康體娛樂配套設施,建有銅鼎盛世、雙臺遠眺、迎旭亭、趣味廊、林蔭溢翠、天壘、心手同天、忘憂亭、心悅廬、從容亭、清蔭亭、蘑菇亭12個景點,農家菜餐館、荔枝園燒烤場等餐飲服務場所,建有度假木屋和游客購物便利店等,旅游區(qū)游玩、休閑、度假、購物、住宿、餐飲等功能齊全。
【歷史文化】
汕尾市沿海漁港、濱海平原和中部臺地主要居住著福佬民系和疍民,北部山區(qū)主要居住著客家民系和畬族。歷史上多隸屬惠州府管轄,是粵閩傳統(tǒng)商路必經之地,也是國家海防重地,福佬文化、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這里經過長期交流、融合,并長期受到廣府文化的影響,繼承和滲和了先民土著畬、疍、瑤的百越文化遺風。復雜的地理環(huán)境,豐富的方言語匯,多元的文化積淀,形成了既保守又開放、既神秘又獨特的人文風貌,形成了大同小異、難分彼此的民俗民風。汕尾文化本質上就是潮汕文化與客家文化的雜糅。
汕尾市歷史上多元文化兼容并蓄、交流激蕩,融合升華,形成獨具特色的海陸豐文化。諸如全國36大古衛(wèi)所之一的海防文化,客家文化最后的驛站,潮汕福佬文化最后的集聚點,敢為人先的紅色文化,至誠信奉的媽祖文化,虛實并重的雷公文化,底蘊厚重的民俗文化,兼容創(chuàng)新的開放文化,八大文脈根系造就了汕尾豐富的海陸豐文化資源,塑造了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,保留了風光旖旎的自然資源,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,構成汕尾市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。
地名由來
“汕尾”的名字,人們往往會認為它是和汕頭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,其實不然。汕尾原名“汕美”,因“汕”的意思是海灘的高處,而這里又以美麗濱海風光著稱,故得名“汕美”,“美”與“尾”諧音,后來就把“汕美”叫做汕尾。
汕尾,地處廣東省海豐縣南部沿海,距海豐縣城22里,世代鄉(xiāng)民捕魚為生興業(yè)。新石器時期,有先民活動。唐宋時期,有旦民在此分屯生息,至明嘉靖年間,后澳仔、后察等地已成小漁村。汕尾一名約源于明嘉靖年間,因該地由海沙沖聚成海灘(沙壩、沙隴線),先民們聚落于沙隴線尾部,隨著語言習慣(“線”“沙”諧音“汕”),和先民有以方向指名之習慣,故名“汕尾”。后來,隨著汕尾商賈旅業(yè)發(fā)展,由于本地美麗濱海自然風光,老百姓寓意美好生活,“尾”諧音“美”,逐漸把“汕尾”叫成“汕美”。汕尾建市后,隨著普通話流行使用,“汕”諧音“善”,汕尾又有一個美麗的代名“善美”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
汕尾市是閩南文化、潮汕文化、客家文化、廣府文化交匯地,有正字戲、西秦戲、白字戲等3大稀有劇種,擁有9項國家級、2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語言
汕尾市絕大多數使用漢語方言。漢語分福佬話、客家話、白話(粵語)、占米話、軍話、北方方言等。福佬話主要分布于汕尾市城區(qū)、海豐和陸豐大部分地區(qū),使用人口約265萬人;根據其語音特點,可分為8個聲調片和7個聲調片兩大片,分別以海城話和東海話為代表?图以捴饕植荚陉懞涌h、海豐縣東北部和西北部、陸豐市北部山區(qū),使用人口約60萬人。白話集中于汕尾港和馬宮港,使用人口多數為深水漁民,約4萬人;在汕尾、海城、東海等地,因與港穗商貿往來頻繁,受廣府文化影響較深,會說白話的占相當比例。占米話是粵語在粵東地區(qū)深受客家話、福佬話影響的一支土語,分布于海豐縣西南部,使用人口約3.5萬。軍話是一種含有官話成分但深受客家話、粵語、閩南話影響的混合型方言,有陸豐市西南鎮(zhèn)青塘村、大安鎮(zhèn)坎石潭村和海豐平東鎮(zhèn)龍吟塘村3個方言島,使用人口約1萬。北方方言主要集中于汕尾市區(qū),使用人口約2萬,多數于汕尾建市后遷入;新中國成立后,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,汕尾市居民中有80%左右會說普通話。除使用漢語外,聚居在海豐縣鵝埠鎮(zhèn)上北村委會紅羅村的少數民族畬族,人口約200人,使用其民族語言畬語。
飲食習俗
汕尾市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,海鮮、湯類和甜菜的烹飪最具特色,主要有燒雁鵝、護國萊、清湯蟹丸、油泡螺球、縐紗甜肉、太極芋泥等名菜。汕尾市的小吃有最有地方特色菜粿、糯米丸、尖米丸等。其中虎噉金針菜、陸河木瓜、陸河青梅、海豐油占米相繼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名錄。
汕尾市境依山濱海、物產豐足,多山貨海味,平原盛產水稻,飲食為“飯稻羹魚”。明末以后,海豐縣以番薯為主食,普通人家早午兩餐食粥,叫“食糜”晚餐才吃干飯,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,常以鮮魚、咸魚、腌制的九蠟、河苦、咸菜、菜脯(蘿卜干)佐飯,喜吃蠔鮭、魚鮭、蝦鮭等。平常家居飲食較為節(jié)儉,但親戚朋友往來,家宴則較為豐盛。民國后,受省港習俗影響,城鎮(zhèn)始有“飲茶”的習慣,叫“食早茶”。改革開放之后更為普遍,并大興夜間到大排檔吃“宵夜”的習慣。
汕尾市的飲食屬潮汕風格,其匯閩南地區(qū)與廣州地區(qū)之所長,風味自成一格,以燜、燉、燒、炸、炒、泡為主。海鮮、湯類和甜菜的烹飪最具特色,口味清鮮,濃郁而不油膩。
汕尾菜以烹制海鮮見長,匯集廣府菜、潮州菜、客家菜三種菜的風味特點而又自成一派。
居住習俗
汕尾市境居民主要來源于閩南,因此居住民俗與閩南特別是福建漳州基本相似。由于又受中原文化、福佬文化、廣府文化、客家文化交匯滲透影響,居民區(qū)、村落布局以梳式、圍寨式為主,一般是村中心位置為祠堂(公廳),前為曬町、明塘,后靠山或種植風水林,左側為社頭神廟,宅基力求坐北朝南,即“負陰抱陽”。傳統(tǒng)民居以土木結構居多,為適應汕尾地區(qū)多臺風的特點,絕大多數為馬背式硬山頂,山墻稱為“陂頭”,并以形狀不同分為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五行,稱“五星陂”。以圓形的金星和曲形的水星居多,以“金生水,水克火”防火之故。祠堂喜用飛揚起翹的燕尾脊。.以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,以夯上和磚為主要墻體材料,也有以同殼作為墻體材料的。大門以花崗巖(麻石)為框居多,外墻一般為貝殼燒制的白灰粉刷,地板講究鋪紅斗磚,過去一般人家還是以泥地板為多,受廣府民居影響,喜用清水清磚。民居建筑常見的類型主要有:一明兩暗型、三合天井型、四合中庭型、竹筒型、廳屋組合型、圍屋型。民國初期,海陸豐地區(qū)一些官宦富戶始建西式洋房,一般為兩層建筑。改革開放以后,民居大多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平房或樓房。
【地方特產】
汕尾菜果
在汕尾,每近中午時分,各種風味小食,紛紛上市。街巷處處香氣撲鼻.初到汕尾的人聞所未聞、見所未見,諸如:豬腸果、重糕果、萊頭果、薯粉果、油炸果、鼎溜果、升煽果、鴨藍果、銅盤卷、發(fā)果、菜包果、碗仔果,還有各式各樣的準條湯、糯米丸、尖米丸等,這些菜果或以米粉為皮,花生米、蝦米、瘦肉絲、鰍魚絲以及香料蔬菜為餡,蒸熟后放著,吃時再用油煎,加調味料;或直接由米漿和蝦仁、肉丁、蔬菜等拌在一起,蒸一層,加一層,重疊再蒸,叫做重(疊)糕果,吃時切成一塊塊,佐以生抽配料;油炸果、菜頭丸一類,則以蘿卜絲、蔥頭或蒜頭、蝦仁、紅絲,用米漿拌和油炸。
豬油糖
豬油糖,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土特產,流行在粵東潮汕地區(qū)的一種零食,是海豐人把豬油與面粉、食糖制成的 一種糖果。
姜薯
姜薯是海陸豐及潮汕的特產,烹食方法多種多樣:速食法是刨片放在開水中滾兩滾后加糖漿即食,俗叫泡姜薯湯湯中薯片,清香爽口。混制法是把姜薯切成小塊作為肉類配料,可甜可咸,薯塊香松,別有一番滋味。磨制法是把姜薯在特制的磨缽磨成薯泥,因姜薯松脆,磨后還存有粒狀,適應烹煮姜薯丸,蒸姜薯酵則嫌粗糙,姜薯丸香脆滑潤。
汕尾、陸豐蝦姑
蝦姑,學名叫管站,也叫琴蝦。蝦目蟹足,狀如蜈蚣。蝦姑肉鮮味美,可油炸、清蒸、水煮,各具風味,更有甚者,是生吃咸蝦姑,令人望而生畏。這種吃法過去是本地人的傳統(tǒng)吃法,現在不只是汕尾市的一般人家,就是酒樓賓館也是席上不可或缺的佳肴了。
五果湯
五果湯是民俗保健食物。以桂圓(龍眼)、白果(銀杏)、蓮子、薏米、百合為補中健脾食物,合煮成甜湯(也有換入柿餅、芡實者),入秋后多吃。
奇味梅
陸河縣某企業(yè)生產的“奇味梅”系列產品,經中國綠色食品發(fā)展中心審核,該產品符合綠色食品A級標準,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,并榮獲“中國名優(yōu)品牌”榮譽稱號。
陸河菠蘿
陸河菠蘿,在汕尾市也是數一的佳果。尤以上護和東坑羅洞排、水唇的羅洞為最。它們均以果大,肉脆、清甜為著稱。未剝其皮先聞其香,肉質蠟黃,蜜味四溢。
擂茶(咸茶、菜茶)
擂茶,也叫咸茶。全國農村吃擂茶的地方并不多,廣東的汕尾市和揭西縣以及桂、贛、湘西的部分地區(qū),才有此習俗。吃擂茶的習俗,古已有之。清代茹敦和在其所著《越言釋》中記載:“江廣間有擂茶,是羌鹽煎茶遣制,有存古意!鼻宕e人海豐的“阿凡提”黃漢宗曾寫一詩:“海豐時俗尚咸茶,牙缽擎來共一家,厚薄人情何處見?看她多少下芝麻! 盛夏吃擂茶,能消暑止渴,生津潤肺,又提神醒腦,消除疲勞。寒冬吃擂茶,可促進新陳代謝,卸寒保暖。海豐縣城以及沿海一帶的鄉(xiāng)鎮(zhèn),吃菜茶時,還加進加工好的芹菜、蔥、蒜、蝦米、魷絲,味道極佳,刺激食欲。陸河、揭西一帶的農村,卻喜歡拌人炒米花,外佐以一碟酸浸蒜頭或蕎頭,清脆爽口,別有風味。著名民間文學家鐘敬文的故鄉(xiāng)海豐縣公平鎮(zhèn)一帶,習慣將剛煮熟的大米飯泡在菜茶里,加進各樣香菜配料,他們叫做“飯茶”,權作點心,解渴充饑。
美人芋
美人芋,又稱番芋或姜薯,學名人蕉科芭蕉芋,生植形態(tài)近似觀賞花卉美人蕉。根塊含豐富的食用淀粉。
柿餅
柿餅生產始于明代。因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土氣候條件,加工出來的柿餅外層潔白如霜,質體外干內潤,肉質柔軟,呈金黃色,其味香甜醇厚似飴。柿餅未加工前是青柿,每年的農歷八、九月便是采摘青柿加工柿餅的季節(jié)。
青梅果汁
陸河縣某企業(yè)生產的“青梅果汁”系列產品,經中國綠色食品發(fā)展中心審核,該產品符合綠色食品A級標準,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,并榮獲“中國名優(yōu)品牌”榮譽稱號。
烏盾山茶
烏盾山茶是華南農業(yè)大學茶業(yè)科學研究所陸河縣烏盾山茶場科研基地生產的有機茶,是2002年省科技廳“星火計劃”項目推薦產品。該茶產自海拔1000多米、常年不噴農藥、不施化肥,無污染,所產茶葉茶性平和,具自然野生茶味,并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。
韭菜馃
韭菜馃,民間小食。選用韭菜為主要餡料(韭菜花、韭黃均可代之),制作時將新鮮韭菜洗凈切粒,加入香菇粒、蝦米粒,并和入適量味精、精鹽、胡椒粉、芝麻油,拌勻成餡料。馃皮通常用番薯淀粉制成。取馃皮壓薄成圓形狀,包裹餡料后,捏成面上突皺的球形,放進蒸籠蒸15分鐘至熟,然后在平底鐵鍋上用油煎至呈金黃色。味道香濃,外白內翠。街巷流動小食擔販賣的,多取經濟型的,餡料純用韭菜,不加冬菇等細料。
坑螺
坑螺,是有名的潮汕特產之一, [5]陸河縣山區(qū)有名的土特產。其形體稍長,尾尖、殼硬、暗褐色,活像一個園椎體。其嘴亦為腹,腹足異常發(fā)達,生活在深山小溪之中,晝伏夜出,喜愛水源潔凈之處。平時吸附在水中的石縫或石塊上,以石頭上的微生物和小型藻類等水生植物為食料。一般個體略比手尾指大小,便可撿而煮食,大者有如拇指?勇菔怯忻幕洊|特產之一?勇菔巧俏蔡赜械囊环N風味菜種,因為其生活在淡水河中因此也被稱作為“坑”螺,是有效區(qū)分海螺的方式?勇菪误w稍長,尾尖、殼硬、暗褐色,活像一個園椎體。
陸河年糕
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(jié)里,年糕是陸河人家必備的過年食品(禮品)。其樣式多種多樣,含意豐富,歷史悠久。陸河年糕大致可分為大床甜板、大床松板、 團子發(fā)米反(又稱假喜子),喜板、印花板(也稱桃板),艾茸板、煎堆板……五花八門,都是用糯米粉和紅糖、芝麻、花生等原料制成。而這些年糕均在年前做好。如,大床甜板,一般人家農歷十二月初或中旬則要動手加工。因其須大柴大火,且蒸的時間較長。諸如其它年糕可以在入“年價”(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)后加工制作。如“喜米反”,用預先準備好的干粘米粉同早已溶化過濾好的紅糖水和合加入“米反種”或發(fā)酵粉至適中,用碗盛好端入鍋中隔水蒸,一鍋大約有十來個。如果“喜米反”每個都張開笑口,主人非常高興,其意為“來年大發(fā)”。
鋸緣青蟹
鋸緣青蟹,別名膏蟹。膏蟹就是卵巢最豐滿的雌蟹;已受精但卵巢不太飽滿的雌蟹稱“母”:略微飽滿的叫“花蟹”;而雄蟹只供炒用,與未受精的母蟹統(tǒng)稱“肉蟹”。捕自海中的雌蟹,卵巢飽滿的不多,要進行人工育肥,使之成為“膏蟹”。養(yǎng)殖好的膏蟹,腿粗肉滿,膏滿脂豐,清蒸之后,鮮美異常,營養(yǎng)價值甚高。
小米
小米市汕尾市海豐縣最有名的小吃,選用上等的蕃薯粉、精選的五花肉、大地魚粉、鹽、糖、等配料,經傳統(tǒng)的工藝制作而成的餃子,海豐方言叫“餃子”。
牛肉餅
牛肉餅選用新鮮的牛腿肉(注:必須新鮮且無注水的牛肉),加上適量的配料,經傳統(tǒng)的手工制作而成。海豐牛肉餅不同于牛肉丸,不是圓的是扁扁的。海豐的牛肉餅吸引人的關鍵就在于它的湯,其誘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于它的一碗湯。牛肉餅湯,手打牛肉Q彈很香,湯里放胡椒面。
菜粿(菜包粿)
菜粿(菜包粿)是汕尾市海豐縣特色小吃,那就是菜粿(菜包粿),選用粘米、涼薯、五花肉、橄欖菜、并添加少量的大地魚粉、鹽、糖等配料經傳統(tǒng)的手工工藝精制而成。
客家娘酒
客家酒釀則是當地的土造家釀!翱图胰舜蜕俨涣司。那純真的家釀米酒,呈乳白色,濃的用筷子一粘,可以拉出絲來,喝上一口,甜滋滋的,直透心頭。
客家米食
早期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和蕃薯,在農家多半吃蕃薯,城鎮(zhèn)才有米飯可吃。糯米通常作粄和酒的原料,而米的成飯,方法不外撈飯、悶飯和蒸飯三種,其中較流行的為撈飯,因為米湯可喂豬和漿洗衣服 ,頗具經濟上的意義;{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,即閩南人所說的粿。
【榮譽稱號】
汕尾市曾獲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最具魅力城市”、“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游城市”、“中國現代旅游新地標”、“中國水鳥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青梅之鄉(xiāng)”“、廣東省雙擁模范城”、2018至2020年度“廣東省文明城市”等稱號。
2020年12月,汕尾市被授予”廣東省雙擁模范城(縣)“榮譽稱號。
2021年1月,汕尾市入選2018-2020周期國家衛(wèi)生城市名單。
2021年10月,汕尾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示范區(qū)。
2023年1月,被立項為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(fā)展實驗區(qū)。 |